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驶入快车道,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品、技术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受益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力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带来新的时间窗口,进而实现“逆势增长”。
前不久,霞光智库联合和君咨询共同发布《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十大趋势洞察——逆势出口环境下的“新四化”》,分别从差异化、本地化、服务化及合规化四大角度,阐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出海的十个关键趋势。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22万台,同比增长57%,且首次超越日本(出口442万辆,同比增长16%)。
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为176.1万辆,较2022年增长60.5万辆,增速为49.6%。
2023年第四季度,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季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
差异化
趋势一:本地建厂+品牌直营模式逐渐成为出海主流
从产品出海角度,仍然是整车直接出口。从产业链出海角度,则是本地建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选择在海外投资建厂,以打通供应链关键环节,并实现基于规模化效应下的降本增效。
从资本出海角度,其模式特征为投资或收购海外汽车品牌。从品牌出海角度,模式特征为以直营为主的“直营+”新零售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劣势是财务负担相对较重。
趋势二:中间价格的纯电乘用车为出海主力产品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结构中,乘用车占比最高,为97.5%;纯电与插混出口量均虽增长,但增速显著下滑,且插混增速下跌幅度更加明显。
从价格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主流出口价格区间多集中在10~20万元/台,主要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客单价较高的高端车型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及成熟市场。
乘用车仍为新能源汽车出海核心产品,纯电出口量显著大于插混,两种车型出口量均处于上升趋势,但增速均开始下滑,且插混增速跌幅更加明显。
纯电和插混的出口价格分别呈现上涨和下跌的趋势,但均逐渐步入中间价格区间,更加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消费者需求。
趋势三:欧洲、东南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核心市场
整体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在北美、南美以及东南亚布局分别位列前三;在中东、非洲的布局明显加大,北欧、南欧布局则相对较少。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分别为比利时和泰国,纯电乘用车出口量分别为17.54万辆和15.59万辆。
泰国和比利时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渗透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在中国向这两个国家出口的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为92.3%和80.6%。
比利时新能源汽车出口量高于泰国,且相对泰国仍存在较大的渗透空间。
欧洲仍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出口市场,且依然存在一定渗透空间。
本地化
趋势四:本地化生产是车企海外立足的必然选择
我国车企早期出海主要以KD模式建厂,分布在欧美中三大世界主要汽车市场附近。
现阶段车企在全球有大量新建产能,新建工厂主要为具备全工艺流程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聚焦东南亚和南美两大新兴市场。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海外建厂短期存在挑战,但长期优势突出。
对于自主品牌,海外工厂短期内会面临供应链不完善、跨文化经营经验不足等运营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其海外工厂的经营成本上升。
但长期来看,海外建厂优势突出。成熟的海外工厂一方面能帮助车企降低来自关税、跨境运输等多环节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车企加速提高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完善本地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是自主品牌走向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趋势五:零部件企业深度捆绑车企加速出海实现就近配套
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加速走向墨西哥、东南亚和欧盟。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方式主要为自建工厂或投资并购,出海热门目的地为墨西哥、东南亚和欧盟,出海动机包括跟随自主品牌同步出海或锚定海外客户后随之出海以顺应客户企业全球发包需求。
与此同时,零部件企业与车企抱团出海趋势日益明显
当前多家自主品牌选择与零部件企业抱团出海。被选择的零部件企业通常具备技术能力强、能提供核心零部件或已经进入车企核心供应体系、综合成本低于本土供应商等特征;
抱团出海模式下,车企更易降低经营成本并增强竞争力,零部件企业则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以及提高自身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
趋势六:新能源出海企业对国际及本地人才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企业海外招聘职位中,新能源行业招聘数量位居第一,且同比增长较快。
2023年,猎聘发布的出海招聘职位二级行业分布Top10中,新能源行业位居第一,占比8.83%,增长率位居第二,为72.29%。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我国出口总值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外贸“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出口表现突出。
目前,优秀能源企业出海已渐成趋势。出海不但为新能源等行业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同时还拉动了贸易进出口业务,进而带动了相关人才需求。
管理团队采用“中国负责人+外籍业务主管”的搭配综合效果最佳,一线岗位企业倾向于招聘本地雇员,以便业务顺利开展。
关于中国企业海外管理团队架构,中国负责人和外籍业务主管的搭配综合表现最强,尤其是在与中国总部沟通协调、既有产品业务开拓、产品及服务本地化以及与当地合作伙伴及政府合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对于商务/市场等一线岗位,企业倾向于招聘本地雇员,以便业务顺利开展;
此外,很多国家对外资企业的外派员工和本地员工的比例有明确政策要求,企业需提前了解。
服务化
趋势七:全球充电基础设施缺口较大,市场出现机会拐点
欧洲:2024拐点已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10月,欧洲EV渗透率已达到23.8%,随着欧洲充电市场法规日益完善、EV渗透率不断上升,预计2030年新增充电桩数量将达到当前的4倍以上。
除了基于电网升级给中国充电企业所带来的一些产品及技术机遇外,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也会面临贸易保护、标准严苛、供应安全等风险及挑战。
美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较中国落后,为其主要发展瓶颈
2018-2023年,美国公共充电设施数量逐年增加,然而与中国相比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见,美国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及渗透率提升上,仍存在较大空间。
东南亚:各国充电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发展前景有待进一步观望
东南亚不同国家EV保有量及渗透率差距较大,主要与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充电设施建设的规划及相关政策不同有关。
印尼和越南充电设施企业相对比较单一,且国有化程度较高,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市场化程度较高,泰国充电设施国企占比较大。国有化程度对外资企业市场进入门槛及难度存在一定影响。
趋势八:海外渠道管理向直营和经销的统一管控增强发展
当前,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销售模式直营与经销并存。新能源车企基于自身出海战略及资源禀赋,以及结合前期在国内的经验积累分别选择不同的销售模式。
直营模式的典型车企如蔚来、小鹏、极氪、哪吒等新势力车企;经销模式的车企如比亚迪、上汽、吉利、奇瑞、长安等;长城在泰国已尝试“直营+经销商”统一管理的混合模式。
直营、混合、经销三种模式对目标市场渠道管理的介入程度和资金占用由高到低,扩张速度由低到高,各有优劣。
中国新能源车企海外销售模式或将向混合、高管控发展。结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验来看,未来海外汽车销售环节或将向服务体验提升和销售渠道多元一体化演变。
未来车企在完成初期的快速扩张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后,或需将市场策略重点转向销售渠道升级,包括依托共享数据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控、推进多渠道融合等。
趋势九:海外后市场的本土化服务需求增多
我国汽车出海背后的后市场服务尚未跟上。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指汽车售出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全部服务,包括维修、补能、保险、金融等众多方面。
出海的后市场服务能力不足一方面源于中国企业对海外的区域及国家政策、市场实际情况以及消费者真实需求不熟悉,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同样不成熟,进而导致新能源车企在后市场方面经验不足。
后市场服务加速出海,正进一步实现海外消费者的本地化需求。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海外消费者的售后需求也在随之增加,主要集中在维修保养、补能、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租赁等方面。
当前中国企业正在进一步提高售后环节的属地化服务能力,以更好满足当地消费者用车需求,从而间接促进中国品牌的海外销量。
合规化
趋势十:海外合规风险加剧,产品、数据安全等首当其冲
合规管理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的关注重点。合规是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的生命线。新能源车企出海后在贸易、投资、运营等环节均可能产生合规风险。常见风险包括贸易管制、质量安全与技术标准、环保要求、知识产权、劳工权利保护、数据保护等。
中国汽车产业链企业最关注的合规风险前三位依次为数据保护风险、质量安全与技术标准风险、知识产权风险。
动荡的海外市场环境让企业面临的合规风险变高。复杂且持续变化的海外市场正在加剧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合规管理难度。
影响海外市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愈发频繁的区域政治军事争端、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随之而来多变的贸易规则和成熟市场越来越细的合规管理颗粒度。
未来出海的中国汽车企业或将面临更多、更细的新风险点。
来源: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十大趋势洞察
跟我们去了解尼日利亚市场
电子通讯
SG-Auto《汽车经营&服务》的电子通讯为每周2期,每期电子通讯我们将以邮件的方式为您投递,为了便于您的电子通讯准确送达,建议您留下长期能收到电子通讯的邮箱地址。
官方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描关注我司公众号
及时了解汽车经营与服务的业界经融消息新闻...